“虎妈”带来的启示

“虎妈”带来的启示   《虎妈战歌》一书,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轩然大波。美国、欧洲、中国的同步出版、各国一流媒体的争相报道,无疑都在为此事推波助澜。我们在如此重多、此起彼伏的报道中,说实话,一直在观察、思考一个问题:那些与我们自身——作为家长、要亲身实践教育行为的我们——最密切相关的部分在哪?

  掠过“中国威胁论”引发的中美教育孰优孰劣的争论、掠过那些媒体最喜欢引用的竦动细节,我们想潜入到蔡美儿的育儿实践中,不带成见地看一看,她究竟说了些什么、做了些什么,这些行为对于我们在面对一个生命的成长、并因为负有责任要帮助孩子一起成长时,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的是什么?

  我们认为,在思考、学习蔡美儿育儿经时,要清楚地意识到她是置身于何种环境中做出了她的选择。蔡美儿,美籍华人,父母一代自福建移往美国,作为第二代移民的她,嫁给了犹太人,通过不懈地奋斗,成为耶鲁大学的法学教授……她个人,以及她的家族要面对的主题(或者说深藏于内心的危机意识)是,如何在一个异乡文化中站稳脚跟、获得尊敬。奋斗与荣誉或许就是他们的命运所必须选择的主题。

  因此,拿着她的书,我们一点点梳理出我们最有切近感、也颇觉困惑的5个教育行为,并把它们带到5个同为母亲的女人面前。将她们的实践和虎妈的实践并置,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。

  蔡美儿一再对中国媒体说:“中国读者可以从我的错误中汲取教训。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,父母应该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。”这是我们欣赏的态度。

  “对聊”母亲:

  舒可文,《三联生活周刊》副主编,17岁女孩的母亲

  小巫,儿童发展、家长心理及亲子关系的专家,著有《让孩子做主》等。两个孩子的母亲

  钟谷兰,心理咨询师,有一个7岁儿子

  胡格林,法施兰化妆品有限公司市场总监,3岁男孩的母亲

  张欣,SOHO中国CEO,两个孩子的母亲

  NO1.作为母亲,该在多大程度上陪伴孩子?

  虎妈做法(她几乎是竭尽全力地去陪伴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):我清晨5点就得起床,用半天时间写作,像耶鲁的法律教授那样做事做人。然后飞奔回家,完成照顾两个女儿的“家庭作业”。

“虎妈”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   索菲亚上钢琴课从头至尾我都得“陪读”。因为我的陪伴,索菲亚每天至少练琴90分钟,周末也不间断。我帮助她记住所有的东西,甚至包括老师不曾传授的内容。

  我没有看到旅行时应该中断练琴的理由。每天,当杰德在接受采访时,我和女儿们就离开下榻的酒店,搭乘公交车,前往可以练习的场地。90分钟的练习后,再坐公交车返回。为了练琴,我们浪费了太多假日时光,错过了博物馆的开放时间,或不得不取消某个餐馆的预订……

  舒可文:我在陪伴孩子这一点上,基本是朝动物看齐:没有找保姆,拒绝父母帮助,从她出生的第一分钟开始就亲力亲为。陪伴孩子不是责任也不是义务,而是母亲的自然属性。我不觉得工作和照顾孩子有冲突,对我来说,陪伴、照顾孩子是第一位的。我的陪伴很简单,就是和她在一起,她有需要的时候,随时在她面前出现。但我不会围着她,她做她的,我做我的。孩子一出生我就带着她,也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她。每个小孩的个体差异非常大,没法拿一个普遍的原则和方法来套用,所以陪伴、了解他非常重要。

  NO2.放纵孩子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,是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的行为么?要用“逼迫”的方式帮孩子克服畏难情绪?

  虎妈做法(孩子越反抗,她越有韧性):孩子们从天性来讲,绝不会爱好努力。因此,一开始就不给他们选择“不努力”的机会,便显得格外重要。

  在露露要去上钢琴课的前一天,她终于忍无可忍地爆发了:“我不练了!”她决意放弃,站起来便摔门而去。

  “回到钢琴前来,露露!”我命令道。

  “你不能逼我。”

  “我当然能。”我们没有吃晚饭,我没有让露露从琴凳上站起来,没有喝水,甚至没有去洗手间。琴房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……

  就在摇摇欲坠的时刻,奇迹发生了——露露的双手开始“紧密集合”,出色的完成着各自不同的任务。她越弹越自信,越弹越快,并保持着她刚刚找到的节奏。

  舒可文:个人来说,我不愿意逼迫。比如别的小孩上很多培训班,但我的女儿几乎什么都没有上。直到六年级,她提出想学古筝,我就帮她选了一位古筝老师。考试我从来不在意她的分数。但有例外:她做错了题目,如果是因为不会,我不会责备,每个人能力有限;如果因为粗心,就得重新做。

小孩的个体差异非常大,没法套用普遍的原则和...   小巫:我对孩子的口头禅是:你觉得呢?人都是在不断的“尝试-挫败-再尝试”中成长的,我会接纳孩子的失败,陪着他,让他自己总结出为什么没做好,鼓励他用各种方法不断尝试。

  我丈夫是新西兰人,两个孩子都在国际学校。中文听说没问题,但写汉字对男孩子来说比较困难,我儿子一开始写的字特别大,也不够工整。我并没有逼着他非得一个字写100遍,而是发展他的运动能力和肌肉灵活性。现在,他的字写得比以前好看多了。孩子有时放学后贪玩,回家发现作业写不完,熬到很晚很困的时候,自己开始着急,就在那时候总结:明天得早点回家写作业。过了两天,又忘了。起起伏伏的,都是他自己在掌握对作业和时间的管理,而不是我在一边催着监督。经过不断尝试,孩子会感到自己是一个丰富的源泉,越来越相信自己有智慧有创造力。

  NO3.严厉的批评是否会挫伤孩子自尊,还是相信孩子其实具有强大的内心承受力?

  虎妈做法(降低对孩子的要求,就是低估孩子):小时候,有一次我对母亲不尊重,父亲愤怒地斥责我“垃圾”。我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羞耻,但这并没有打击我的自尊,我不会真的认为我就像垃圾一样一文不值。作了母亲后,我也曾对女儿说过同样的话——你,像堆垃圾!

  在我督促索菲亚练琴的日子里,她记得我有三句口头禅:

  天哪,你怎么弹得越来越糟!
  快点,我数三下,你就得找准音准!
  如果你再弹错一个音符,我就要把你所有的毛茸玩具扔到火里化为灰烬!

  现在回想起来,这些杀气腾腾的督战方式似乎有点过激,但它们的确十分奏效。索菲亚相信妈妈知道,对她来说什么是最好的选择。即便我有时大发雷霆或出口伤人,她也会原谅我。

  舒可文:每个孩子的承受能力不一样。但肯定的是,鼓励特别重要,意味着你承认他的成长。我对孩子也会有严厉的批评,但我的严苛不是针对技能的培养。一个人要保持对生活的热忱,对知识的好奇,对周遭的友善,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力量。

  女儿小时候很倔。有一次在楼里碰到我的一个朋友,我说,叫大伯。她坚决不叫,还说,那么难看。人家很尴尬。回到家我跟她谈了很久,要求她必须去道歉,她开始不同意,我就跟她说到答应为止。这些底线是绝对不能马虎的。

  钟谷兰:孩子上一年级,他对数学特别有兴趣,经常让我给他出一些数学题考考他,我发现那些相对他的年龄比较难的算术题,他都能算出来,我会由衷地赞扬:你太棒了。

中文版:《我在美国做妈妈:耶鲁法学院教授的...   孩子破坏界限的行为我肯定会批评,比如发脾气时打人。我会告诉他,这个行为我是不可以接受的。我还会说,我还是爱你的,我爱你所以我管教你。我教给他正确处理情绪的方式,告诉他除了打人之外,处理生气的情绪还有其它选择。我不会因为他打人这件事就否定他这个人或否定他的情绪。

  NO4.及早下手,制定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,规划孩子的时间、爱好、欲望,能给孩子的未来带来什么?

  虎妈做法(只做正确的事,不太乎怎样讨孩子喜欢):我盼望她多才多艺、全面发展,有自己醉心的业余爱好和着迷的活动,而不是任何小兴趣(比如“手工劳动”这种努力方向不明确的活动),而是更有意义、更难掌握、更能发展高深的艺术造诣、提高自身潜能的爱好。

  “人世间所有意义非凡、值得去追求的事情,都充满了艰辛!”我坚信,露露只能去练习更为困难、技艺更加精湛的乐器。这样的乐器,非小提琴莫属!没有征求露露的意见,抛开身边所有人的建议、忠告,我做出了这个板上钉钉的决定。

  小巫:儿子6岁时跟我说:“长大以后,想帮助这个世界。”后来他还说过,想当老师、科学家、摇滚乐手、足球运动员,看了《哈利·波特》,又想做化学家,做那些实验。但是他有一个不变的主题——“我长大后,想帮助这个世界。”

  我女儿特别独立,喜欢鼓捣东西,用各种包装盒做出很多有创意的小玩意,她对未来的憧憬就是,在宁静的小镇上开家店,卖她设计的艺术品,她可以端杯咖啡坐在那里,阳光照着她金色的卷发,每个人都觉得店里的东西很美,流连忘返。

  他们向我“宣告”对未来的憧憬时,我都觉得挺好的,也无须参与意见,因为他们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,并不需要求得我的认可。当然如果他们需要我协助,我会上前帮忙。每次讲座我都对父母们提议——我们要让孩子拥有做梦的权利,保护他们实现梦想的决心,帮助他们获得实现梦想的能力。

  钟谷兰:孩子童年时期,最重要的是帮助他做尽可能多的尝试和探索,让他明确自己的兴趣和长处。还有,帮助他了解了外部世界。这样才能在未来发展方面做出相对成熟的选择。我会比较注意让孩子看到职业的多样性。比如电视里有调酒师大赛,我会告诉他,这是一种职业;带他去上跆拳道班,就会说,你看教练也是一种职业。

  我还会培养他一个观点,就是工作是一种享受。通常,父母去上班,孩子希望父母留下来陪他时,大人习惯说:爸爸妈妈上班是为了挣钱给你买玩具。但这会给他留下一个工作就是为了挣钱的印象。我会说:父母需要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,就像你有时喜欢跟小伙伴玩一样。

  胡格林:我不会像管理我的业务一样去管理孩子的未来。我想让孩子多接触一些事物。

美国版: 《虎妈战歌》   现在儿子还小,我会多给他一些出去玩的机会,带他去看看每个城市的特点,去感知这个世界。等他再大一些,我会观察他有哪些特点和喜好,舞蹈、运动、武术、乐器都有可能让他去涉足,看看他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,然后再看看哪些东西是可以长线发展的。

  NO5.将来的成就就是孩子人生的快乐,所以,即使牺牲童年的快乐也是值得的?

  虎妈做法(从来没有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权利):我的西方婆婆把童年看作逝去就永不再来的欢乐,我把它看作一个进行基础训练、塑造个性和为未来投资的阶段。弗洛伦斯常常希望能有一整天的时间,可以和孙女待在一起。可我从来不会把整整一天变成女儿们随心所欲的“开心秀”。否则,她们就没有时间完成作业、学说中国话、练习钢琴和小提琴。

  钟谷兰:我会尽可能放手让儿子做他喜欢的事。比如画画,我给他买过一套国外翻译过来讲怎么画画的书。我的想法是从易到难依次画下去,但他想从中间的飞机开始画,他当时跟我喊了一句:小孩子有些事情是不需要大人管的。我扑哧一下就乐了。很多时候,我们需要放下我们的假设或方式,让孩子快乐地做他享受的事。

  童年的经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。我有个朋友是讲师,每次讲课前都很紧张,担心问题答不出来。原来,小时候她父母总是要求她考第一,但她又不是每次都有能力做到,压力很大。她想打羽毛球,父母说,学习都没搞好,打什么羽毛球。这样导致她成年后,认为生活里有价值的只是工作。

  所以我觉得父母应该放下控制和焦虑,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享受他正在做的事。

  小巫:玩耍是儿童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达,它能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孩子的玩耍,鼓励他们,给他们玩耍的自由。

  每到周末,我就带着两个孩子去做爬山或游泳之类的户外活动。我想写一本旅游的书,就叫《带孩子去爬山》,我的孩子在1岁半就开始爬山了,现在他俩爬山特别厉害,可以一口气走20公里山路,就像两只小山羊。

  儿童的意志力和益智力,就是从玩耍中被培养出来的。

  张欣:周末我们总是一家人在一起,去参加孩子们的各种活动,比如每个周日我们都带着大儿子打网球,小儿子踢足球。也和其它有孩子的家庭在一起聚会。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孩子建立人生的目标,还能帮助孩子发掘他的潜能。我现在非常鼓励他专注于他所爱的足球,而且积极参与到他的足球运动中。这是不是意味着他以后不会上名牌大学呢?有这个可能。(来自《心理月刊》)

关键字:

More心理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