停止评判-当评判停止,倾听开始

停止评判-当评判停止,倾听开始 

  “哦!我真想知道你还能懒成什么样!”“领导真小人!倒霉!”……尽管正在做停止评判的专题,一个个评价、判断却像爆豆子,在脑袋壳里碰撞,一不小心就从嘴里蹦出来。

  “你又把书扔到地上,你真是个坏宝宝!”“坏宝宝!”两岁多的儿子呼啦一下把玩具全拨到地上,挑战似地看着我。

  语言是窗户,否则它们是墙。没有人乐意接受审判,即使刚会说话的孩子,是窗户还是墙,丝毫不会搞错。

  评判的高墙不仅阻断我们的沟通,还会把恼怒、失望、误会、挫败感像乒乓球一样在对话中打过来弹过去。在指责和评判面前,我们大多数时候的反应是争辩、反击,像被激怒的皮球,一鼓作气回敬给对方。谁也不会示弱,球会越弹越高,最终带着两个人的怨气破裂。

  批评和指责不会让孩子更听话,不会让老公更关心你,不会让员工更尊重你,更不会让你看起来充满魅力,人见人爱。是时候停止这些该死的评判了。可是,哦!它们还在蹦!有没有抽水马桶可以把它们都冲走?

  “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,有片田野。我将在那里见你。”——鲁米

  等等,《非暴力沟通》的译者阮胤华说:“为什么要冲走?它们是礼物啊!任何一个评判都是我们了解需求的钥匙。停止评判不是用抹布把它们从脑子里抹掉,而是用它来解读藏在背后的需求。”

  《非暴力沟通》的作者马歇尔·卢森堡指出,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:一旦遇到不理解的事情或者不喜欢的人,我们就会想别人有什么不对。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,那她就是“太黏人了”;可是如果我想多得到一些体贴,她就“冷漠得像块木头”。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,他/她就是有“强迫症”;反之,如果我更在乎细节,他/她就是“粗心大意”。评判让我们一心分析和确定他人错误的性质,却忽视了他人和自己的需求。

  “应该说,评判的出发点是需求,我们不能说它有什么错,但是评判的沟通方式是无效的。”阮胤华说,“所有的需求都是美丽的。是什么让你或者让他/她这么愤怒、这么伤心?每一个判断、评价背后都有美丽的需求,觉察是个淘金的过程。”

  停止判断,把注意力放在发生的事情和你的感觉上面。苏菲派诗人鲁米曾写道:“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,有片田野。我将在那里见你。”

  此刻我们观察到什么?不管喜欢与否,只说出观察的结果;接着,试着表达感受,例如受伤、害怕、喜悦、开心、气愤,等等。然后,说出哪些需要导致这样的感受。最后,提出具体的请求。观察、感受、需要、请求,就是马歇尔的非暴力沟通模式的4个要素。

向我们倾诉的人,可能更希望自己的处境被了解... 

  例如一位母亲可以对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这样说:“儿子,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3只,我不太高兴,因为我看重整洁。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者放进洗衣机?”

  一位上司可以对员工说,“看到公司的海报出现拼写错误,我觉得气愤。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。你能否把它们回收并且改正?”

  从评判到感受,从头脑转向心,这也正是心理学家伊夫-亚历山大·塔尔曼推荐的方法。塔尔曼说,与其将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对事件加以评价,不如充分体会自身的感受。这样做令人愉快还是令人不快?我的神经丛是松弛的还是紧绷的?我感到自己在舒展抑或蜷缩?

  在西方,思想之轮通常用黄色表示,位于腹腔神经丛的位置上。感觉之轮正好在其上方,位于心脏附近,通常用一颗绿球表示。停止评判转向感觉等同于将能量中心从黄轮转向绿球,这一过程也可称为“转绿”……在这一时刻,我们将感受到另一种质量的能量。我们会因此抛弃没完没了的“这个很好”、“这个很糟”,体会到“愉悦的”或“不快的”感觉。

  “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。”——克里希那穆提

  觉察什么是评价什么是观察,有时候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。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:“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。”观察到的世界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过程、变化、差别、层面、功能、关系、问题以及复杂性。而评价的语言是静态的,难以捕捉变动的现实。

  马歇尔提醒我们,要警惕给别人贴标签的想法:“她是个购物狂。”“他比女人还要细。”如果你的语言中出现“应该”,那就要注意了,还有“总是”、“从不”,它们经常跟评价搅在一起。

  另一个要强调的是,从评价他人到关注自身的感受,意味着停止指责他人,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。特别是愤怒、伤心、不满、沮丧等负面的感受。我们为什么会生气?因为小孩考试不及格,因为他出口伤人,因为饭店吃饭半天不上菜,因为堵车……可事实上,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。如果你很饿很着急,点菜不上会让你抓狂。如果你吃饱了,发现菜点多了,不上的菜正好可以找个理由退掉,你可能还会庆幸。

  停止评判他人,意味着承认自己才是情绪的主人,意味着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。那么,愤怒来袭的时候该怎么做?首先,停下来,除了呼吸什么也别做,专注于体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,体会我们的愤怒,但避免采取行动去指责或惩罚对方。

  倾听也是不评判的沟通的一个诀窍。如果别人向我们倾诉,可能他/她更希望我们了解他/她的处境,而不是听到一堆“你该这样”“不该那样”的建议。甚至有的时候,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,也不要急于去反驳或者自责,试着听听对方在表达什么。

倾听像一扇窗户,透过它能拆掉交流中的墙 

  “我想打你!”“亲爱的,你看起来有点生气,你想发泄一下?”“我说什么你都没什么反应,像块木头一样,我真想打你!”“你是说,你觉得我不够关心你?”

  倾听像一扇窗户,透过它能拆掉交流中的墙。

  “像裁判那样去赞扬他人,反而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。”——马歇尔·卢森堡

  是不是评判在哪里都不受欢迎?都需要停止?答案是:“是的”。家庭可能第一个需要把评判拒绝在门外。李中莹在《爱上双人舞》中指出婚姻的5大致命伤,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拒绝把情绪带回家。在我们的亲密关系中,如果都是“你根本就不关心我!”“你就是块木头!”“你爱电脑游戏甚过爱我!”这样的评判、指责,亲密将从何谈起?

  李中莹更是指出,我们停不下评判的原因,来自我们自己是在父母“应该这样”、“不应该那样”的指令中长大的。情绪特别是负面的情绪总被否定,成人不停地告诫我们“不能哭”“不可以发脾气”,但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们为什么,或怎么有效地处理它们。渐渐我们对负面情绪有厌恶排斥的心态,并且学会不理会自己内心的感觉,只凭父母教导的“应不应该”做事。从那个时候起,我们便与自己的内心感觉分离了。

  阮胤华在工作坊中接触的大多数问题都来自亲子关系。“现在很多家长很痛苦,他们对孩子爱得那么深,也已经倾尽全力了,但是他们与孩子之间的通道是阻塞的。他们说的话,孩子根本就听不进去。”而另一方面,阮胤华又看到,很多孩子“太乖”了,大人说什么就做什么,循规蹈矩。所以在亲子关系中,停止评判不仅意味着更好的交流,而且是给你的孩子传递一种让他/她今后能更好地与自己的感受、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沟通方式。

  而在职场中,老板可以发号施令,那岂不是更直接,有必要在那矫情“我感到”、“我请求”吗?阮胤华指出,企业里很多时候工作难以推进是因为沟通不畅,内耗太多。而停止评判,把精力放在事实和需要上,将大大提高效率。当然在企业,不会像家庭里面那么注重感受,谈清楚事实和需要更重要。

  即使是赞美他人,最好也别用评判的语气。马歇尔指出,那些不中听的赞美很少揭示自己的内心活动,而把自己放在一个裁判的位置。像一个裁判那样去赞扬他人,反而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。

  “你真是个诗人!”“你手真巧!”这样的夸奖听上去乏味,甚至言不由衷。我们有时候也感觉自己不会夸人,却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。在《如何说孩子才会听,怎么听孩子才肯说》里面,作者介绍的方法是,用赞赏的语气描述(注意,不是评价):

  “你描写鹰的这首诗让我很感动。我最喜欢这句:‘扇动着巨大的翅膀’。”“谢谢你送我的围巾。你看这鲜艳的红色,还有厚实的滚边,围巾又大又厚实,围上它一定很温暖。”感觉是不是好多了?

批判性思维鼓励积极思考,寻找更好的观点和决定 

  停止评判的沟通方式,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来学习和运用。阮胤华说,这是一种训练。刚开始的时候,我们甚至可能要像小宝宝一样需要一个学步车。马歇尔的非暴力沟通模式有4个经典句式:“当我看到……(观察);我感到……(感受);因为我看重……(需要);你是否愿意……(请求)”。我们可以像马歇尔的一位朋友一样,把它们写在卡片上,沟通出现障碍的时候,学着用这4个词来造句。更重要的是,由头转向心,当评判的豆子又蹦出来的时候,抓住它们,让它们带你去寻找内心的声音。

  6个步骤成为出色思考者

  批判性思维绝不是鼓励武断评判,相反,它鼓励积极思考,寻找更好的观点和决定。成为出色思考者,要经过以下6个阶段。看看你处在哪个阶段?

  1.轻率鲁莽的思考者。对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一无所知。自我中心倾向在思考过程中扮演了决定性角色,尽管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点;

  2.面临挑战的思考者。开始认识到自己思维中存在的问题了,也认识到在“改善”自己思维能力方面的困难。这个阶段,真挚的自我反省非常重要;

  3.初出茅庐的思考者。会尝试提高自己的思维技巧,但是缺乏有规律的训练;

  4.实践操练的思考者。意识到了有规律训练的必要性。一些有利于此的练习:保持头脑日记、重塑你的个性、应对自我、和情绪取得联系、分析群体对你生活的影响……

  5.技艺高超的思考者。随着训练的深入,我们的思维技巧与时俱进;

  6.思想大师。技艺非凡和富有洞见的思考,成为我们的第二本能。

关键字:

More心理图片